语文化的存续和下一代“根”的意识的存留。编写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乡土文化教林,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深
刻认识乡土文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从教育体制上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乡土文化教材建设的内涵;处理好乡土
文化教林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关键词]乡土文化教材;必要性;顶层设计;内涵 [中图分类号]64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8314(2019)04 - 0051 -04乡土教育是将乡土文化视为教学资源,开展 乡土教学活动,从而培育学生认识、关怀与认同乡 土的责任感,在热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正确认识
我们亟需做的,一个是抢救性保护(如国务
院倡导的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
系,教育部主导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另一个是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工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 的关注和支持。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编
乡土与国家的关系,提升并强化国家认同意识。 我国素有编写乡土文化教材的优良传统.继承并
发扬光大这一优良传统,编写具有新时代特色的
乡土文化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写成体系的乡土文化教材,并落实、推广到大中 小学。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工程的意见》,意见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
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明确指
一、深刻认识乡土文化教材建设的
必要性甘于恩、陈李茂(2017)认为:“编写乡土教
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这是地方文化的福音。但如何保护与传承,
材,提供大区方言的选修课,打造宽松、人性化的 校园语言环境,在高中阶段鼓励学生进行与本地 语言文字相关的研究活动”,这是解决“方言断
关键的一个因素是需要下一代来接棒,如果我们 的下一代不接棒、不传承,那么,即使我们现在讲 得再好、谈得再多、也无济于事。而地方语言的衰
流”的重要举措'。刘卓雯(2011)也指岀:学校
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发
弱、乡土文化的淡化,在转型期的中国正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进行着,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展,学校教育中传播谁的文化、传播怎样的文化等 类似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重要内容。对
[收稿日期]2019-03-12[基金项目J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粵、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13AYY001);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重大项目:汉语方言学大型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建设(13&ZD135)。[作者简介〕甘于恩(1959 -),男,福建福州人,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主任,博
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52钦州学院学报第34卷“地方性知识”理性的解渎可以丰富知识体系的 (如人文地理、历史、民俗、饮食、语言等)的内容,
建构,对于地方课程文化的建设不但可以提供理 论依据.而且也可以为农村学校乡土教材建设提
从小培养年轻一代对家乡的情感、对传统文化的 认知。第二,各级考试、竞赛,有意识、按比例地设计 相关考题.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识,
供方法论上的指导⑵o不过,我们对于乡土文化教材的建构与推动,
不应该仅限于农村,城市学校同样具有迫切性,某 种程度上更甚。这是因为:(1)许多城市(尤其是
进入中学、大学阶段,也可以组织兴趣班或社团, 撰写相关调研报告、论文,计入学习成绩,在升入 高一级的学习阶段,予以认可。中小城市)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也是由农村成长
起来的.其文化基因与乡土文化实质上无异; (2)从教育对象来看,新市民及其子女许多来自
乡镇,从小耳濡目染的即是乡土文化,开展乡土文
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根”的教育;(3)从时间节
点而言,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 大的变化,汤耀平'指出,由于诸多原因,中华传
统文化(包括乡土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被淡化 的趋势相当明显,如果不加以扭转,后果堪忧。中华文化基因在哪里?有人说,在经典雅言
中、在古典文献中、在使用标准语写成的规范性作 品中,这固然是一个来源。但追根溯源,经典作品 的养分往往也来自民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 以如此精彩多样,乡土文化或地域文化功不可没。
很难想象,没有了乡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 今日的样貌。或者说,乡土文化本身即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 之士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呼吁并推动各种 乡土文化教材的编纂。二、从教育体制上进行顶层设计客观地说,乡土文化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边 缘位置,多数学校处于缺失状态。这跟我们国家目
前的教育体制性质有很大关系,由于应试教育的要 求,乡土文化教学势必让路于各种类型的应试事 务,其中以高考为最。所以,即使有乡土文化教学,
也带有点缀性质。如果不从教育体制上进行顶层
设计,乡土文化教学未来的出路不容乐观。如何从教育体制上进行顶层设计,我们有如 下几点建议。第一,从课程体系乃至教学体系进行设计,给 乡土文化以一席之地。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
可以在幼儿园开展本土歌谣的吟唱,在小学阶段
开设“中华文化”课,系统而又简要地讲授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当然也应该包括地方文化
第三,培养乡土文化课的师资力量。要传承 乡土文化,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关键因素。教材编
得再好,如果没有合格的师资,教学乃至传承乡土
文化都是一句空话。而且这里说的合格,不单指 知识的合格,更要紧的是观念的到位,任课教师必
须对乡土文化有深厚的情感,一个不爱乡土文化
的教师,很难想象所带的学生会热爱乡土文化,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任课教师开展严格 的业务培训。第M,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测评体系、考核体 系。既然乡土文化有必要在学校课程体系小占据
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表现、答卷进行测
评,就需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这套标准需要 组织专家研究拟订。另外,对于学校和教师.上级 主管部门在考核时,乡土文化课程的权重也需要
考虑。第五,组建乡土教材编纂委员会。目前而言, 乡土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一种地方上自觉的行
为,而非国家文化建设中必要的一环。要避免乡
土文化教材无序的状况,最理想的举措便是设立 乡土教材编纂委员会,亦可在各省设立分委会,召
集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拟订工作计划,研究编写
大纲,确定教材内容,由专家按部就班地撰写,这 样才能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三、明确乡土文化教材建设的内涵乡土文化教材的体系建设,势必涉及到乡土 文化教材的内涵,如果内涵不明确,体系建设就无
从谈起,或者即使建立了,很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 摆设。现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不少有一定质虽的乡 土文化读本,如浙江省的《潮起海盐•海盐乡土 历史文化读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已进入小学课
堂,《上海乡土音乐文化》在闵行区100多所中小
第4期甘于恩:论乡土文化教材建设53学使用。上述读本只是在某一侧面介绍乡土文 的生长” “潮汕广场戏” “游神赛会” “潮州菜”等,
化,因此,体系性难免有所不足。经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委员会2016年批准的 试验教材《潮汕文化读本》,由著名学者陈平原、
大大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视野。但在知识 点的安排上还不够均衡,如潮汕建筑中的“竹篙 厝”“围龙屋”以及语言知识“福佬话”等需要补 充。一些小词条的解释也不够到位、准确,如称 “一脚踢”是潮汕俗语,第一册一处说“阿公”指 “爷爷”;416',另一处说“阿公”指“丈夫”⑷”,这对
林伦伦和黄挺三位教授主编,这套教材从小学一 年级至初中阶段共四册(分册主编有林朝虹、欧
俊勇),以历史、语言、风俗、民情、文学、艺术为主
体,由生动的童谣、故事与诗词、散文引发一个个 低年级学生易造成困扰。知识点,组成了有关潮汕文化的百科知识文库,内
容丰富、形式新颖*。其在内涵设置方面下了一 番工夫,值得借鉴。当然,既是试验性教材,在素材的选编、内涵 的设置乃至版面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还有需要改 进的余地 我们觉得理想的乡土文化教材在内涵
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历史与现状相结合。“有关乡土的缤
纷知识,并非口然习得,同样需要学习与提醒、关 怀与记忆。”⑷\"站习得乡土知识,必须涵盖历史与
现状,在时空的维度进行客观介绍。《潮汕文化 读本》在文化点(作品、人物、事项等)的现实表达
做得不错,但对潮汕文化的整体把握与叙述有待 提升,如潮汕历史、潮汕地理、潮汕民系、潮汕语言
等,假如在初中阶段的读本有综合的介绍,当能加 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整体理解。第二,经典与通俗相结合。《潮汕文化读本》
编排了通俗性的民间文学作品,如童谣、故事、传 说等,主要出现在小学低、中年级两册,小学高年
级和初中两册则选编一些经典作品,年代从宋至 近现代,作者有陈尧佐、丘逢甲、陈小奇、黄家教、 蔡澜等。在年代的安排上似可考虑增加唐代作 品,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 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从文学性和历史文献
价值来看,都应该选入(注:编者只在清代作品 《谒韩祠》后的文化百科栏目列了“夕贬潮阳路八 千”“雪拥蓝关”条目)。此外经典的范围亦可适 当扩大,如当地名人饶宗颐、饶苑子等的散文,需
要编者再用心筛选。第三,百科知识与专科知识相结合。百科与 专科相对应,“百科”通常指普及性综合知识,“专 科”则指专业性知识,二者相辅相成。《潮汕文化 读本》编者别具匠心地通过“文化百科”栏目的设
置,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串联起来,如“水稻 第四,源与流、面与点的介绍相结合。这涉及 上位文化与下位文化的关系。潮汕文化既是岭南 文化的组成部分,又与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系。编者提到:“潮汕民俗文化的主导成分是中
原传统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还与潮汕地区的自 然环境、生产水平等因素息息相关。” 哙刖这
就有点忽略了潮汕文化的“近源”(闽文化):此
外,就本土文化而言,潮汕文化是上位文化,不宜 过于侧重潮州、汕头两地,而忽略区内的揭阳、汕 尾文化(除非我们明确界定潮汕文化不包含揭
阳、汕尾两地文化),但无论在作品、作家的选择 上,还是在条目的解说上,目前失衡还是较明显的 (汕尾文化的内容尤缺),如五、六年级读本介绍
“我们的市花”,介绍了潮州、汕头、揭阳的市花,
而独缺汕尾市花大红花”四、处理好乡土文化教材建设中的
几种关系尽管乡土文化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很重
要,但其定位只能是辅修课程,不能喧宾夺主。因 此,建设乡土文化教材,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必须 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主流课程与辅助课程的关系。现阶段 学生的课业压力甚大,课余还有许多活动,设置为
辅修课程的乡土文化课起到的只能是“提趣+浸
润”的作用,通过灵活生动的方式,以“润物细无 声”的渐进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九
当然既然是课程,必定有要求,但这种要求与主流 课程的要求要有所不同,弹性较大,计算成绩的方
式也可以多样化。第二,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乡
土文化课内容与其他课程,特别是语文、历史、地 理、音乐等,有时难免交叉。乡土文化课的内容应
集中于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或条目,像“木棉花为
54钦州学院学报第34卷什么叫’英雄花’”(五、六年级)“斗蟋蟀”(一、二 年级),这些条目地域文化特色都不突!1',,应当考
则问题。要注意避免出现将方言与“推普”对立
起来的倾向。乡土文化进校园,并不等于方言进 校园。即使某些学校开设方言选修课.这种做法 更大意义上是为了传承地方文化,而非要动摇普 通话教学语言的地位。乡土文化教材(包括方言
虑删除。也就是说,应该明确,其他主流课程教授
的是通用知识,而乡土教材教授的是地域性知识。第三,启蒙与益智的关系。乡土教材针对的 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兼顾启蒙和益智, 在内容的安排上,考虑启蒙特点与益智特点的不 同,是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的。《潮汕文化读本》 (一、二年级)启蒙性质比较明显,但有些内容超
教学读本)进入校园,关键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 的支持、得到各学校师生的认可,同时也要得到学
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传播地域文化、延续母语的香火,是我们这一 代人责无旁贷的要务。文化的消磨是悄然无声
出了启蒙范畴,如52页介绍捕鱼方式(“拉曹”的
“曹”是僻字),65页“栅箔”也是说“一种捕鱼的 方式”,但是犯了解说不明的毛病,一般来说,涉
的,一旦人们醒悟过来,时已晚矣。宣传、教育主 管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并着手组织人员,系统开
及专业性的知识,用描写性的解说方法比较稳妥。 这两处的内容放在启蒙阶段都不太合适,可适当
展乡土文化教材的编纂工作,让我们的下一代通
过了解乡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 有“根”的一代①。在大学层面,要注意发挥大学 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②,使传承
考虑后延至三、四年级(启蒙+益智)。还有第三课 的“活动天地”要求一年级的小学生“把你喜欢的
小动物画下来,写上它的学名和潮汕方言名称”,这 也明显超出启蒙阶段学生的智力特点,因为有的动
乡土文化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参考文献[1 ]甘于恩,陈李茂.广东语育资源保护:策略与措施[J].学术
物的学名即使对于大人而言亦非易事,如果还要求
低年级学生写出方言俗名,难度可想而知。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读本安排一些益智活
研究,2017(3).[2] 刘取雯.农村学校教育中乡土教材建设的必耍性和M能
动,如搜集记录潮汕歌谣、对潮剧剧目进行小调查 等,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甚有 益处。但启蒙阶段的环节要落实,如标音、用字
性一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解i卖[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6).[3] 汤耀平.“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J]•思想
等,皆属基本功,需要互为呼应。第四,地方语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处理好地
教育研究,2011(6).[4] 陈平原.林伦伦.黄挺.潮汕文化读本(全四册)[Mj.r州:
方语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原
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On Construction of Local Culture Teaching MaterialGAN Yuen(Research Center of Chinalects, College of Liberal Ari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Abstract:Tlu* kxral cullure leaching material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o the conlinualion of lhe lo(!al cullure. Its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construction is related to the sun ival of mother tongue cultur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 rootM consciousnessof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following points should be emphasized when compiling lhe local culture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necessity of its construction ; conducting top - level design theeducational system ; making clear lhe connotation of itsconslruclion ; handling well all kinds of rel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Key words: Lxxral Cullure Teaching Material ; Necessity ;Top-level Design ; Connolation[责任编辑郭爱荣](D牆伯总•留住方言留住根一 ^议推广华语与汉语方汗 源(新加坡).1998年第2期&詹伯总选集》收录•中山大学出版址2015年)②1门:恩.大学生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角色对作用初探,第/询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8月27-29 |:| •广评桂林)论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