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方法和途径

2022-10-16 来源:汇意旅游网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张彩红

来源:《跨世纪》2008年第08期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新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物业富民、保障富民,努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关键词】 新农村;农民持续增收;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8-0028-0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从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5个1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的,并且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终落脚点。2008年中央1号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上涨、依靠技术增产增收的空间已相当有限,并且农村劳动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高,我国农业面临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农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是一句空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胡锦涛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胡锦涛总书记还从增加农业投入、农民就业、金融改革、土地经营流转权、新型农民等指出了农民增收的方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新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物业富民、保障富民,努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为加快建设惠及人民的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农产品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首先土地保障是关键,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主要、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因此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把保护农田的权利和责任赋予农民,让农民的生产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是农民持续增加收入最现实、最直接的途径。其次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积累了大量资金,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必须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业进行补贴扶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完善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近几年,中央为加强“三农”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等,惠及面很广,力度很大,广大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今后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补贴水平,扩大补贴范围。再次是发展现代农业,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科研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农业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并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力度,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 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城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模式,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组建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以农户生产经营为基础,而农户的生产经营又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改造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以开拓农产品市场,化解农民的市场风险,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农产品档次,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有利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探索出一条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新模式。

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实现园区再造的机遇,主动向园区聚集,组建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和“块状经济”,提高乡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配套水平,促使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工業园区形成。乡镇企业还要充分依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乃至一县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使产业区域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产品竞争力强,辐射面广,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乡镇企业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布局优化,带动乡村区块经济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由于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凡是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都是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发展乡镇企业、从财源建设资金和民营企业新增税收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持优势民营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小城镇建设和壮大县域经济结合起来的道路,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的局面。乡镇企业要抓住小城镇建设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共服务业、旅游等领域,促进小城镇建设,架起城乡、工农,沟通协调发展的桥梁,走出一条新型的农村城镇化路子。由于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变,起到“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作用,促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3 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多渠道扩大农民就业

劳务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支柱,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难点在于农民就业不充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开拓农民增收渠道上来,坚持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离土不离乡”模式,即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但不离开家乡,农闲季节就出去打工挣钱,农忙季节就回家忙种忙收,没有彻底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实现产业转移和就地就近转移。就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另一种是“离土又离乡”模式,即农村劳动力离开原居住地,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暂时或永久定居下来。这就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进一步放宽和取消对进城农民的歧视性和限制性政策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对有相对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尽可能逐步纳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范畴,农民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等,使其与城市居民一样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思路。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要把城乡基础建设进行统一考虑,增加对农村道路、水、电、通讯和垃圾处理等建设的投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农民增收的问题,不仅要强调制度变迁和环境问题,还要强调农民的主体和自身创业问题。农民要真正摆脱贫穷,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力度,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技能上狠下功夫,把农民变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过去简单的数量输出向质量输出转变,由过去体能型、劳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实现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