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策的辞典修订版是:一种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汉代试士,由主考官发策以问,应试者因其所问而陈己之所见,称为「对策」。而由天子亲自出题的称为「制策」。《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制策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础解释 【点此查看制策详细内容】
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二、综合释义
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唐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张柬之进士擢第为清源丞,年且七十餘,永昌初,勉復应制策。”宋苏轼《策别七》:“国家取人,有制策,有进士,有明经,有词科,有任子,有府史杂流。”《宋史·苏轼传》:“軾始具草,文义粲然。復对制策,入三等。”制策[zhìcè]一种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汉代试士,由主考官发策以问,应试者因其所问而陈己之所见,称为「对策」。而由天子亲自出题的称为「制策」。《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三、其他解释
文体之名。天子亲课题试擧子也。自汉文帝始。见「对策」条。《宋史·苏轼传》:「轼始具草,文义灿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四、其他释义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五、关于制策的成语
六、关于制策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