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河南的传统风俗习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17:23

我来回答

10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5 21:45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总结:

1、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倒贴福字。

2、春节来临之前会在门上贴春联。

3、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4、家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取平安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18:53

在河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插柳

祭祖: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

吃馓子、枣糕、鸡蛋

一、河南普通节日传统风俗习惯

1.河南春节习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节的习俗有:铁塔燃灯、夜设茶果月饼、面向月亮许愿

3.端午节(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4.重阳节(九月初九)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重阳赏菊的活动越来越盛行。因为菊花都在九月开放,民间还把九月称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拓展资料:

河南其他特色节日

1.龙抬头节(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2. 过小年(六月初六)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3.乞巧节(七月初七)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4.牲口节(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 “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5.腊八节(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在豫北,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赶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就算是枣树把饭吃掉了。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供应地上部分,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营养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措施罢了。

6.祭灶节(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人的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0:11

在河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插柳

祭祖: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

吃馓子、枣糕、鸡蛋



一、河南普通节日传统风俗习惯

1.河南春节习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节的习俗有:铁塔燃灯、夜设茶果月饼、面向月亮许愿

3.端午节(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4.重阳节(九月初九)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重阳赏菊的活动越来越盛行。因为菊花都在九月开放,民间还把九月称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拓展资料:

河南其他特色节日

1.龙抬头节(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2. 过小年(六月初六)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3.乞巧节(七月初七)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4.牲口节(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 “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5.腊八节(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在豫北,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赶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就算是枣树把饭吃掉了。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供应地上部分,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营养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措施罢了。

6.祭灶节(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人的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1:45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整理答案需要一点时间,请您耐心等待下哦

河南家乡风俗有:龙抬头节(二月初二),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端午节(五月初五),包粽子吃粽子是一项重要风俗;过小年(六月初六),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乞巧节(七月初七),未出嫁的女子为侄女准备贡品;牲口节(七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重阳节(九月初九),登高;腊八节(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祭灶节(腊月二十三),祭灶节。

提问龙抬头节写了

回答是的,龙抬头的节日民俗1、吃糖豆:吃豆子、摊煎饼,舞龙灯2、吃龙须:保佑身体健康3、万岁黄爷使金牛:祈求五谷丰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3:37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01

: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4:43

在十字路口烧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7:41

好的好的不是不是爸爸不是不是你说呢南王家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0:55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4:27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